开栏的话
为推动五院“共同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坚定信念、改革创新,唯实唯勤、团结奋斗,院官微开设“家园故事”专栏,聚焦身边人、身边事,深度挖掘可信、可感、可学、可比的家园故事,展现五院人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的奋斗身姿。今天讲述五院529厂“‘嫦娥’御用裁缝”佟雪峰为“嫦娥”钻取采样装置缝制取芯软袋的故事。 在529厂装配集成中心的中关村六号厂房里,总是能见到一个目不转睛地盯着钻取采样装置的身影。他在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每一次钻采的关键参数,确保钻取采样装置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他就是嫦娥钻取采样装置的“第一操作手”——佟雪峰。 2011年冬天,佟雪峰来到529厂装配集成中心工作,看着装配大厅中火热的工作场景,他一下子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当嫦娥探测器钻取采样任务下达到厂里,车间主任对大家说:“我们需要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来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殊任务。”初出茅庐的佟雪峰一听是“特殊任务”就很兴奋,二话没说就马上报名,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 2014年秋天,平时动作麻利、目光坚定的佟雪峰,坐在操作台前眉头紧锁,对着这个“特殊任务”无从下手——为“嫦娥”钻取采样装置缝制取芯软袋。 钻取采样装置是我国探月三期工程实现无人自动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任务目标的关键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月面钻取月壤。钻取采样装置中的取芯软袋,是一个装月壤的袋子,为了保证月壤的完整性,既需要密封性好,又需要柔软可以变形,因此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结构,只能通过手工缝制。 面前的软袋布料让这个从未动过针线的“90后”小伙子佟雪峰发起愁来。如何用最细的针脚把软袋紧密地缝制在一起,并将月壤紧紧地密封起来,成为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研制任务不等人。正当佟雪峰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想起他的爱人是外科医生,给患者缝伤口是必备的技能,于是他立即向爱人请教学习。刚开始缝制时并不顺利,佟雪峰灵巧的双手在拿起绣花针的那一刻就马上笨拙了起来,因为动作生疏他经常被针扎伤。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加强练习。 不久之后的一天,佟雪峰的母亲去他家中时发现,从没干过针线活的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缝制一块布料。走近一看,儿子的手指有几分红肿,又看到了桌子上铺满了针脚歪歪扭扭、褶皱不齐的布料,经过询问才知道他正在为如何缝制出高品质的缝线而苦恼。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还是我来给你示范吧。”只见她拿起针线演示了起来,不一会儿整齐的针脚、均匀的缝份儿、展平的布料就出现在眼前,让佟雪峰赞叹不已。 在佟雪峰努力的同时,厂里其他的操作师傅也同他一起进行了反复讨论、试验,最终大家群策群力,确定了取芯软袋的实施方向。为了让这位“第一操作手”更好地开展工作,大家还在单位搭建起了“临时小家”,方便他日常练习,不断提升缝制水平。 佟雪峰还自制缝合工装,不断调整与优化缝合路径,最终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与不懈努力,顺利地完成了软袋缝制工作,封口器的封口效果良好,缝点牢固,可有效保证取芯工作,试验合格率100%,为后续月壤的采样工作打下了基础。 现在,佟雪峰的软袋缝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成为了“‘嫦娥’御用裁缝”,同时他也成为完成嫦娥系列探测器钻取采样结构上千个零件高精度装配的“第一操作手”。10余年的呕心沥血,他与“嫦娥”共成长,成功完成了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钻取采样任务。 当嫦娥六号月球采样任务圆满完成,身在试验队的佟雪峰与队员们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不断创新的辛勤汗水、接续奋斗的航天精神,为后续探月之路打下坚实基础。